《西湖各景全图》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以来,西湖风景为西湖绘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西湖绘画又为西湖风景的营造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西湖风景的营造追求“如画”和“入画”的意境,而西湖绘画“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又深深影响了西湖风景的形成。“画”与“景”的这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成为西湖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湖各景全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一幅《西湖各景全图》,面积约2.3平尺,绢本质地,作者及具体绘画时间已不可考。但根据绘画特点以及装裱材料的研究,其应为一幅清代舆图作品。它全面反映了当时西湖周围的山川风景名胜。全图以小青绿山水画的方式绘制而成,运用了石青和石绿等矿物质染料。这种颜料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使山石、林木、泉流等层次分明,同时又不易掉色,易于保存。图中正中心是西湖,四周环山,钱塘江相伴在左,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尽收眼帘,让人如在画中游。
“西湖十景”源发于南宋西湖山水画题名。十景各擅其胜,共同点为景目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就在西湖中。宋亡入元,十景一度冷落萧条,景目所指景点,或旧迹难觅。明代,十景有所恢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至杭州,逐一品题西湖十景,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锋夕照”改为“雷锋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这幅《西湖各景全图》中便用了“雷峰西照”和“南屏晚钟”。“西照”和“晓钟”虽一字之改,却未被众人接受,因而只在清代有关西湖著作中出现这两处更改的景点。
康熙帝为十景题字后,浙江地方官吏先后将御笔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十景之名从书中记载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又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景碑刻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十景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更是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的缩影。
与现代地图观看习惯不同,当时制作舆图没有固定的方位规则,而是根据宫廷要求和需要来绘画。画面中贴有“东”“西”“南”三个方位标签,“西”字位于画面的正上方,“东”字位于正下方,“南”字在左,在“南”字的对称部分,发现有粘贴痕迹,猜测是粘贴的“北”字掉落。另外从一些粘贴的地名标签和绘制图案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断桥残雪、三潭映月等,与现在西湖的风貌相吻合。
安徽巡抚福润为奏报全省舆图测绘告成事折
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是宫内管理、制作和贮藏各种画作及工艺品的核心机构。其承办的画作受到的制约也颇多。一幅作品的完成有降旨、审稿、审画等步骤。在图画制作过程中,画家会不断被督催和查核,进而修正图画里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面这份安徽巡抚为奏报测绘安徽全省舆图的档案,就反映了当时舆图测绘的一些情形。
在宫廷绘制的图画,无论是审美性的绘画或者地图,基本上都不会超越奏折里的内容以及皇帝和各部院对图画制作的要求,因此,绘制者自己的思想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总体看来,这幅《西湖各景全图》既反映了当时舆图档案的形式、功能以及制作程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西湖的情景提供了直观详实的资料。
注:本文部分图片取材于网络